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專題篇-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


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St. Michael's Catholic Cemetery (Happy Valley)),俗稱跑馬地天主教墳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墳場,亦是5個天主教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麗都酒店南面,地點介乎黃泥涌道與司徒拔道之間山坡,內有2萬3千個墳墓,除土葬墓地,亦有骨灰龕位。墳場於夏季每天掃墓時間為朝8晚7,冬季則為朝8晚6,其餘時間關閉,開放期間有一名保安員及一名辦事處職員當值。根據教區墳場規則,只有教友、慕道者及神職人員才可埋葬於此,每個墓地收費約1萬5千5百港元。由於墳場內的建築、藝術雕塑和宗教味道蘊含大量殖民地歲月痕迹,成為墳場考察活動]及攝影愛好者的到訪熱點。
墳場的地皮是1842年由香港政府租給天主教香港教區作墳場之用[1],起初在灣仔聖佛蘭士街設墳場,以每年1港元租用999年,墳場早期葬有不少香港開埠初期到港的澳門人。後來政府要發展灣仔,當時的田土廳長哥頓( A. T. Gordon)亦鑑於黃泥涌地段屬沼澤地,擔心瘴氣環境不宜居住,決定在該處建墓地,1848年天主教墳場正式遷到跑馬地近黃泥涌現址。大閘門外刻有對聯:「今夕吾軀歸故土 他朝君體也相同」,有指該對聯是1910年代末期由一名神父所提的,以「點化」跑馬地馬場大火的亡靈,但研究香港教區歷史的學者夏其龍神父則認為這是查理曼大帝的老師寫的拉丁文詩句所譯成的,意思是人無法逃離死亡的現實,告誡生者要珍惜生命,放下對短促生命的執著:「Quod nunc es fueram, famosus in orbe, viator, et quod nunc ego sum, tuque futurus eris.」,譯成中文:「旅人,你與我當年一般,而你終有一天也會成我這模樣。」。聖彌額爾是在《聖經》提到的一個天使的名字,也是唯一提到具有天使長頭銜的靈體,彌額爾這個名字的本身意思則是「誰似天主」。根據聖經記載,彌額爾奮力維護天主的統治權,對抗天主的仇敵,的確名符其實。
墓園內充滿宗教氣氛,象徵感慨生命無常的斷柱、歐洲教堂常見的骷髏骨佈置雕像、十字架、聖人、天使、半裸石像隨處可見,充滿藝術氣息,與一般墳場較深沉的感覺迥異。大門位置的聖彌額爾門樓建於1848年[12],及至1977年因道路工程,門樓搬到現時的中央位置。聖彌額爾小堂則建於1916年[12],位於墳場西面,屬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風格,小堂與門樓於2009年一同被列為二級古蹟.
由於是香港5大天主教墳場之一,而且位置便利,位於港島鬧市附近,因此不少城中名人教徒均下葬於此,前香港主教胡振中樞機、影星林黛等均葬於這個墳場,其中林黛石碑的遺照多次被盜[1]。下葬者亦包括六七暴動期間被暴徒燒死的商業電台播音員林彬與其堂弟林光海[1]及「沙頭角事件」與越過邊界中共人士駁火殉職的其中兩名警員(共5警死亡)林寶華、江承基[1]。墳場於1990年代已被葬滿,因此較少接納新的下葬申請,若批准亦要先騰出其他人的墓地。墳場劃分為14個區,括弧內為所屬下葬區域[
Source: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7%91%E9%A6%AC%E5%9C%B0%E5%A4%A9%E4%B8%BB%E6%95%99%E8%81%96%E5%BD%8C%E9%A1%8D%E7%88%BE%E5%A2%B3%E5%A0%B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