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專題篇- 鬼節

逢有派米活動,都可能係盂蘭節來到。

在佛教方面,“盂蘭節”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的母親生平做了很多壞事,罪孽深重。目連來到地獄,見母親化為餓鬼,便以盛飯餵食其母,但食未入口已化為炭火﹔佛祖告訴目連,必須在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供養十方鬼靈,超度東餓鬼,其母才能得到濟度。於是目連依佛祖之意行事,最後與其母同成正果,成為地藏王之護法。因此,七月十五便成了施食濟助十方餓鬼的日子了。

香港是一個各種文化匯集的地方,在這個現代化的都市中,傳統風俗習慣仍得以保存,實在十分難得。對於“盂蘭節”這個節日,相信香港人亦不會感到陌生的。
 
農曆七月十四日是盂蘭節正日,而一踏入農曆七月,人們都會於入黑後,帶續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撤錢的習俗已很少見,但亦有人這樣做的。古云﹕“燒衣撒錢,福壽綿綿“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禦寒,有食物果腹.以便過冬。“燒衣”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不單只老一輩,就是年青一輩也會誠心上香膜拜,因為他們都認為“種善因,得善果”。
 
在香港,“盂蘭勝會”打齋附薦先人的習慣亦行之不絕。舉辦盂蘭勝會的地區有長沙灣、樂富、牛頭角、黃大仙、石峽尾等,而在這些盂蘭勝會中,最重要的就是打齋的儀式。而“派米”的習俗亦未有因時代不同而改變,負責派米的人會把米分給老公公、老婆婆。雖然現代人派米並不再像以前般為了救濟窮人,但現代人亦希望保存這個古老的風俗。在勝會中,人們都踴躍地競投福物,以求賜福。
道教方面,盂蘭勝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向區內街坊募捐。募捐是自願性質的,各街坊可隨意捐出多少善款。此外,大會的另一個經費來源是靠大會主席、副主席及各理事來分擔。通常,主席分擔的經費最多,副主席較少.其他的理事又少些。行政權越大的,分擔的經費也越多。由於每年都出現入不敷支的情況,所以每年的大會成員都要分擔一部分開支。
   至於大會的成員.每年都有所調動﹕今年的副主席將會成為明年的主席,然後又選一位副主席,準備成為再下一年的主席。這個調動主要是因為避免主席每年都分擔龐大的經費,所以每年都有新的主席上任。至於其他的理事,每年都有些調動﹔有些會退出內閣,也會有些新加入。內閣每年組織一次,但大部分委員繼續留任。
一個盂蘭勝會首先要做的.是要決定場地。要向市政局申請。
一般來說,舊的組織,如舉辦是次盂蘭勝會的長沙購街坊福利會,歷年都有辦,申請頗為方便。而市政局早知道街坊福利會在農曆七月做法事,困此會預留場地。反之,較新的團體申請便困難得多了。     在盂蘭勝會中主要有幾種儀式,包括﹕破地獄、招魂、散花解結及修懺等。
  破地獄—即越過地獄,到枉死城拯救那些因意外死亡的亡魂。道教稱為叩關是由佛教相傳而來。道教徒隨俗,稱之
為“破地獄”當中設有座位安放亡魂,俗稱“開位”。然後
在三清壇外設壇,由二三十人誦經,稱為招魂使亡魂
接受功德。於舊曆二十三、二十四日進行。   超度亡魂—為所有無主孤魂,以至有親人或後代在世的亡魂超度。由三清(即原始天尊、令保天尊、道德天尊)為主宰。祭壇的佈置﹕在三清前有五老,即東(青)、南(紅)、西(白)、北(黑)、中(黃),分五張抬佈置,稱為悔花壇。   散花—以花比喻人生,由含苞待放,至盛開, 再而凋謝。去比喻人生有盛衰,主要對象為勸化那些死不甘心的先靈安息。其程序為唸經加上散花。   修懺—目的主要是為先人祈福和赦罪,稱為懺科。懺的類別是有很多的,但大部分都巴經失傳了,現在遺留下來的主要有以下幾項﹕ 1.“三元滅罪水懺”意義是為先人赦罪﹔
2.“三元賜福寶懺”是為先人求福﹔
3.“呂祖無極寶懺”(呂祖是指呂洞賓),是同時為生人
    和死人的。     還有“玉皇錫福寶懺”、“聖帝保安懺”等都較常見。
除了“懺科”之外,還有一種叫“朝科”,是對先人的一種敬禮儀式。它分開早、午及晚朝。早朝在凌晨開始至天亮﹔午朝在日間﹔晚朝就在入夜之後。
在盂蘭勝會中,通常都有戲班演出大戲,作用是給先人的靈在接受功德之餘,又得到娛樂。另一方面是給到來的街坊娛樂一番。     不過,現在訂一台戲也不容易,因為現在戲班有衰落的跡象,而且在香港,戲班的數目又少。要訂一台好的戲,差不多要數個月前便萋預訂了。如果要求較高,例如要請“雛鳳鳴”一類的大戲班,那就更困難了。
      福物競投的目的是為法會向各方面籌集經費。此外,為討好兆頭,想求“隨心所欲”有人便自動捐出物品.取其“聖意”故稱為“聖品”,福物大多以一百至數百元為“底價”其中有些福物經叫賣後.價值可升至二三千元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